中新网1月6日电 综合消息,这几天冷空气持续“发威”,多地网友深感“快冻裂”!中央气象台1月6日6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预计今明两天(1月6日-7日),寒潮将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局地降温幅度超10℃,多地或将刷新今冬以来气温新低。今冬为啥这么冷?这般天气下,如何做好防御?
寒潮天气继续影响中东部 山西、山东等地降温幅度较大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冬以来(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3日),2020年12月有两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分别是12月13日至15日(全国型强冷空气)和12月29日至1月1日(全国型寒潮)。与历史同期相比,尽管冷空气(包括寒潮)次数并不偏多,但这两次都是全国型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大,冷空气强度较强。
寒潮天气继续影响我国中东部,受强冷空气影响,6日08时至8日20时,东北地区东部和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大部、台湾岛等地大部将先后降温6~8℃,其中,山西南部、山东中南部、江苏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浙江、福建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
2021年1月6日8时至8日20时过程降温预报图
2021年1月6日8时至8日20时过程最低气温预报图
降温过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江南南部到华南北部,-10℃线将南压至秦岭到江淮东部一线。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将有4~6级偏北风,阵风7~9级。中央气象台1月6日06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虽然,与2020年末寒潮相比,本次寒潮过程降温幅度总体不及上次,但由于是在较低的基础气温上继续降温,因此降温后的气温低点要低于2020年末寒潮过程,像是沈阳7日最低气温-27℃,济南今天最低气温-17℃。另外,6日至8日,中东部不少地方的最高气温也将创下今冬以来新低。
今明天南方雨雪增多 山东半岛局地或现暴雪
相比于大风降温,本次寒潮南下过程中带来的雨雪并不算多,主要集中在南方;而且由于水汽输送有限,总体降水量也比较小。但是,山东半岛东部地区将面临一次较强的冷流降雪过程,局地有大雪或暴雪,主要降雪时段是在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1月6日8时-7日8时)
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东北地区中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山东半岛中东部、新疆南疆西部和南部山区、西藏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江汉西部、西南地区东北部、江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西藏西部、新疆南疆西部山区、山东半岛东部、湖北西南部等地局地有大雪或暴雪。西南地区东南部、江南大部、广西中西部、台湾岛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雨或阵雨,局地中雨。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1月7日8时-8日8时)
明天,新疆南疆西部山区、吉林东部、山东半岛、西北地区东南部、西藏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湖南西部和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其中,山东半岛北部、四川盆地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云南东南部、广西大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雨,局地有中雨。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1月8日8时-9日8时)
今冬为啥这么冷?专家解读
《新京报》报道称,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冬以来(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3日),2020年12月有两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分别是12月13日至15日(全国型强冷空气)和12月29日至1月1日(全国型寒潮)。与历史同期相比,尽管冷空气(包括寒潮)次数并不偏多,但这两次都是全国型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大,冷空气强度较强。
专家解释,由于入冬以来,欧亚中高纬被“西高东低”的经向型环流控制,东亚冬季风偏强,且这样的环流型在12月内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持续的“西高东低”经向型环流和持续偏强的冬季风是导致2020年12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的直接原因。
此外,赤道中东太平洋最近即将达到峰值的拉尼娜现象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两个不容忽视的信号。历史统计分析表明,在多数的拉尼娜年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较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也较大。
而2020年9月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历史第二少)。已有研究指出,9月北极海冰偏少有利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2020年夏季监测显示,北极地区大气环流表现出典型的AD负位相,其模态指数达到历史最低值,因此这也有利于今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冬季风偏强。
总的来说,导致目前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西高东低”的经向型环流和偏强的东亚冬季风,拉尼娜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为今年冬季风偏强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
1、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准备;
2、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户外作业人员注意安全;
4、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5、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道路结冰应对准备工作。